Skip to content Skip to navigation

中國互聯網審查重心轉向微博

2012年11月26日
作者自畫像。攝影:北風

時至2009年年初,中國官方已經摸索出一套完整的互聯網內容監管機制,對外用“長城防火牆”(GFW)攔截中國境外網站的“不良信息”,對內利用政府工作人員的直接審查和互聯網運營商的間接審查相結合的機制控制境內網站的“不良信息”。 1 中國互聯網新聞網站、論壇及博客等網站內容已經完全受控。

與審查內容相配合,當局以最高人民法院通知的形式完全剝奪了網絡用戶依法維權的任何可能。 2009年7月13日,最高人民法院發布的《關於涉及互聯網管理案件立案審查工作的通知》明確規定,“對於涉及互聯網管理的案件不予受理,不出具法律文書”,其中對“涉及互聯網管理案件”作了明確說明:“涉及互聯網管理案件包含因網絡管理引發的民事糾紛和行政糾紛。民事糾紛主要表現為因網站根據相關管理部門要求,刪除起訴人發表在網絡上的文章、言論以及網頁等,或者關閉起訴人的博客、論壇、帖吧、網站等引發的糾紛。起訴人大多以其與網站建立網絡服務合同,網站未經其同意或未通知本人單方刪除文章、關閉網站為由提起訴訟。行政糾紛主要表現為起訴人不服相關管理部門刪除起訴人發表在網絡上的文章、言論或者關閉起訴人的博客、網站等行政處罰決定或者處罰行為而提起的訴訟。 ”2

但2009年中國的一些類推特平台,如“飯否”(fanfou.com)、騰訊“滔滔”已經日漸活躍,在2009年6月發生的湖北石首騷亂事件及同年7月發生的新疆“七五”騷亂事件信息傳播中起到重要的作用。當網絡監管部門要求“飯否”處理一些有關新疆問題的“不當”言論時,發現網站基本上處於失控狀態。 “七五”事件後3天,中國的“飯否”、“嘰歪”等類推特平台被政府要求關閉,隨後,推特(Twitter)、Facebook等境外網站在大陸被禁止訪問。

當你搜索被當局限制的內容時,新浪微博就會出現這樣的告示:“抱歉,此內容違反了《新浪微博社區管理規定(試行)》 或相關法規政策,無法進行指定操作。如需幫助,請聯繫客服。”搜索時間:2012年11月。

2009年8月,新浪推出“新浪微博”內測版,成為門戶網站中第一家提供微博服務的網站,此後,網易、搜狐以及騰訊也緊隨其後,紛紛推出自己的微博。截至2009年底,新浪微博用戶約為500萬——數十倍於當時中文推特的用戶。 3 業界一般認為,當局是想利用國內互聯網運營商成熟的內容監管能力,實現對微博產品內容的有效監管,從而用受控的國內微博服務抵禦不受控的境外推特服務。新浪微博成立之初,就建立了專門的信息過濾和監​​控部門,每天通過機器智能加人工的方式對用戶發布的微博進行信息監控管理。由於微博的集成化和開放化,信息傳播速度快並且廣泛,以及可通過手機或其他外部應用程序接口(API,Application programming interface)發布,在對“不良信息”的監控上勢必難度大增,也給產品運營帶來巨大風險。 2010年7月,四大門戶網站新浪、搜狐、網易及騰訊的微博,有的轉為“測試版”,有的甚至短暫關閉。 4 媒體報導稱,是因為當局發現部分微博出現過激言論而且沒有屏蔽敏感詞,要求關停整頓。有業內人士表示,這表明當局的態度是“我沒有關閉你,但我隨時可以關閉你”。目前只有新浪微博去掉了“測試版”字樣。 5

此後,各平台均加大了審核的投入。 2010年9月,新浪正式聘請十名自律專員監督網站內容,6 後來在官方推動下,這個制度推廣到各大網站。 7但微博用戶數量快速增長,根據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的資料,2011年上半年,中國微博用戶數量從6311萬增長到1.95億。 8 一系列重要的輿論事件和社會事件得以依托微博這個平台催生和擴散,包括:

2010年12月25日,浙江省樂清市寨橋村原村委會主任錢云會意外死亡事件,引發網絡廣泛質疑,多個以微博為依託的公民調查團奔赴當地調查。 2011年2月20日,中國“茉莉花革命”爆發,信息在推特和微博得到廣泛傳播,數以百計的活躍人士被抓捕,引發國際輿論的廣泛聲討。 2011年6月20日,新浪微博暱稱“郭美美baby”和實名認證為“中國紅十字會商業總經理”的用戶在微博中炫富,引發網絡輿論對中國公辦慈善事業的持續質疑,並導致公眾捐款數額幾盡至零。 2011年7月23日,甬溫線特別重大鐵路交通事故發生,造成40人死亡,搜救行動是否過早結束、墮地的後車車頭被迅速掩埋、政府控制媒體和司法系統等問題使中國鐵道部遭到了中國社會各界的質疑。 2011年8月14日,遼寧省大連市的民眾對二甲苯(化工業簡寫為PX)化學污染工程項目的公民抗議運動更是完全依托微博平台成功發起,這個事件甚至不得不迫使新浪微博首次使用地區封禁的措施來限制所有來自大連地區的用戶發布信息。

南京大學政府管理學院副教授李永剛在接受媒體採訪時曾表示:“微博用分佈式表達,扭轉了網民在言論領域的空間,使監管者面臨新的,而且是更大的困難。 ” 9 一系列的網絡事件給官方形成了巨大的壓力,2011年8月22日,中共北京市委書記劉淇視察新浪公司,敦促他們要“確保信息傳播的真實性,堅決杜絕虛假信息”。 10 2011年10月13日,中共中央宣傳部副部長、中國國家互聯網信息辦主任王晨表示,希望“微博網站加強信息發布管理,不給謠言提供傳播渠道;對捏造事實、編造謊言在網上傳播,造成嚴重後果的,要依法依規嚴肅查處”。 11

截至2012年8月,新浪微博報其擁有3億6800萬用戶。

在官方多番表態的強大壓力下,新浪CEO曹國偉表示,“新浪微博正在通過各種途徑建立更多闢謠機制。 ”12 新浪總編輯陳彤親自負責新浪的微博闢謠小組。 13 在王晨講話之後兩天,陳彤即表示,新浪正在籌建微博信用體系,以達到用戶自律、他人監督的雙重效果,這套微博信用體係後來在2012年5月28日正式實施。 14

但微博運營商的自律催生了“轉世黨”群體,被註銷賬號的人重新註冊賬號(轉世)繼續發言。中國政法大學副教授蕭瀚在新浪“轉世”接近200次,另一名叫“修理”的用戶,轉世已近400次。 “轉世黨”通過相互推薦及在其他網絡平台的聯結,一兩天就能把“粉絲”數增加至數百甚至上千名。 “轉世黨”部分成員同時也是推特等平台的用戶,他們把“牆內”發生的敏感事件信息搬到牆外,然後在監管壓力減弱後又持續把這些信息以及其他敏感信息搬回“牆內”,有些甚至很極端;更讓當局擔憂的是,隨著信息自由的流通的初步實現,一些權利運動也應運而生——2011年9、10月間,&ldquo ;自由光誠”系列運動廣泛展開,同期艾未未網絡借款事件也得到廣泛響應。

壓力之下,政府站到了前台,推出了醞釀多年的“微博實名制”。 2011年12月16日,北京市人民政府新聞辦公室、市公安局、市通信管理局和市互聯網信息辦公室共同製定的《北京市微博客發展管理若干規定》15(下稱《規定》)出台,自2012年3月16日始,微博客用戶必須進行真實身份信息註冊後,才能使用發言功能。廣東官方亦表示,按照中央的部署,廣東省內包括騰訊在內的7家開展微博客業務的主要網站作為試點,從2011年12月22日起,實行微博客用戶使用真實身份信息註冊。 16.

推特用戶@mcxiaoke披露了監管當局“微博實名制”內部實施通知裡對運營商的部分要求:

對粉絲數超過10萬人的微博用戶發布的信息進行逐條審核,實行先審後發製度;對黑名單用戶發布的信息進行逐條審核,實行先審後發製度;指定違法有害信息5分鐘內刪除;

向公安機關專用搜索引擎開放技術接口;指定關鍵詞的屏蔽過濾措施10分鐘內生效;具備特定文本圖片視頻鏈接“一鍵刪除”功能;具備特定用戶或指定微博信息的轉發評論控制功能;具備特定地區、特定IP或特定來源信息發布控制功能;

建立7×24小時信息巡查制度;具備全部單項發布服務停止功能;用戶註冊信息長期保存;用戶登錄信息保存一年;使用客戶端軟件或手機的記錄終端識別和手機串號信息;日誌信息向公安機關實時提供;與公安機關建立事前評估及報備製度。 17

作者推特帐号截图

從2012年1月1日起,新浪微博註冊環節加入了身份信息比對功能,成功後才能發言。但這項規定執行情況略有不同,網易和騰訊等運營商也要求身份信息比對,但在新浪微博,除了身份信息比對外,同時還要求手機發短信綁定微博——而手機是實名制的,因而被認為是間接實施了實名制。但一些網友利用網絡搜索他人的身份證信息用於賬號驗證,包括“GFW之父”方濱興等人的信息,運營商並沒有能力識別使用者與其提供的身份信息是否一致。
當局及運營商的努力並未能改善他們在信息審查當中的被動局面,強制實名認證將導致微博流量的降低及用戶活躍度下降的情況並未如外界所預料的嚴重,讓新浪束手無策且自認為在警方面前透明的“轉世黨”,在多次整肅之後更加活躍。 2012年2月,因重慶市副市長王立軍進入美國駐成都總領事館而引爆的“軍車進京、北京出事”等信息在微博上廣泛流傳。監管當局不得不對運營商施加更大的壓力。

新浪微博和騰訊微博2012年3月31日發出公告稱將從31日上午到4月3日上午8時關閉微博評論功能。 18與此同時,國家互聯網信息管理部門對16家“造謠傳謠”的網站進行了關閉,並對新浪微博和騰訊微博兩家“謠言”傳播集中的網站點名嚴肅批評;19 多名傳播相關信息的微博用戶被有關當局處予行政拘留甚至刑事拘留等處罰。 20

中國網絡傳播最弔詭的是,當一個事件發生後,網上會演繹出很多不同的版本,這些傳言在官方未經證實前都會被官方貼以“謠言”的標籤,但一般來說最符合網民經驗認知的版本會得到最廣泛的傳播,而這些版本往往又會被事後官方披露的事實所驗證。在信息傳播的過程中,傳言、謠言和事實之間,網民無從判斷,這也讓官方打擊網絡謠言的行動效果大打折扣。

微博運營商受到來自政府越來越大的壓力,與此同時,因為加強了監管,運營商也面臨用戶的反彈。

新浪在2012年5月28日正式實施醞釀已久的微博信用體系。由《新浪微博社區公約(試行)》、《新浪微博社區管理規定(試行)》、《新浪微博社區委員會制度(試行)》組成的微博管理制度,推出了用戶信用積分制以及用戶組成的社區委員會,可明顯識別的違規行為,由站方直接處理,社區委員會處理有爭議的用戶舉報的不良信息。

根據最新的社區管理規定,“危害信息”主要分為三大類,包括危害國家及社會安全的信息、垃圾廣告信息以及淫穢色情信息。其中在危害國家及社會安全的信息中,再細分為包括危害國家統一、洩露國家秘密、危害國家安全、煽動民族仇恨、宣傳邪教迷信、散佈謠言、煽動非法集會及示威等9個類別。

新的規定還明確,累積發表了5條敏感信息及以上的用戶將被禁言48小時並被刪除內容,而惡意發布敏感信息的用戶將被禁言48小時以上,並有可能被註銷帳號。新的規定還推出了用戶信用積分制度。所有用戶都以80分開始,如果違規將扣分,而如果有好的表現還可以加分,分數過低的用戶將會被限制發言或評論。

有評論稱,一直以來,不少微博用戶都對新浪審查微博的一些做法有所不滿,而現在成立了由用戶組成的微博社區委員會並參與微博管理,也有助於舒緩一些用戶的不滿情緒。

據《鳳凰周刊》2012年初在《講政治的新浪》一文中披露,新浪微博開發出諸多技術手段限制敏感信息的傳播,並對用戶設置分級管理,有“普通用戶、初級用戶、敏感用戶、高級用戶、綠色用戶、封殺用戶、危險用戶、凍結用戶”等詳細分類,有些敏感人物的新浪微博被加上了三層過濾,包括延遲顯示、雙重敏感字詞和暫時隔離(自己能看到,別人看不到,不能相互關注)功能。 21

據介紹,新浪微博已經形成了完備的三層監控體系,第一層是運用成形的技術手段進行敏感詞過濾,第二層的工作人員則針對沒有出現過的新內容或新形式進行處理,並將信息上傳到第三層,最後再由第三層的工作人員針對不同類型的事件進行總結,並製定策略下發到前端,再交由第一層工作人員按同樣的處理方式執行。 22

此外,新浪有一個數百人的團隊可以隨時調動,一旦出現重大的緊急事件,這數百人便同時上陣投入監管。這些人中不僅包括新浪現有其他部門的員工,還有新浪招聘的自律專員。這些自律專員是新浪通過公開邀請等方式向社會招募來的,他們“平時就是在微博上維護網絡穩定和安全的熱心人士”。外界估計新浪微博的監管人員目前已經超過一千名。 23

在微博利潤模式未明朗的情況下,微博平台的監管投入均成為各大運營商沉重的負擔。在美國上市的“新浪公司”在2011年財務報告風險提示中向投資者表示,中國政府對互聯網的監管及新聞信息審查,可能嚴重影響微博的運營能力,甚至可能導致微博終結。 24

運營商運用發展與政府捆綁的政務微博等策略降低平台整體被關閉的風險,但十多年來中國互聯網的實踐表明,中國政府對網絡的監管力度與網絡所呈現出來的言論空間均呈相互背離各自增加或增長的態勢。學者葉匡政接受媒體採訪時說:“當這種來自民眾的抗爭的力量越來越明顯的時候,政府無法控制的時候,那個時候也很難說,政府會把微博關閉掉。當他感到有足夠威脅度的時候,他是任何事都可能做出來的。比如某個地方出現很大混亂,新浪微博被關閉的可能性很大。 ”

堵還是疏,在世界互聯網治理中早已經不是問題的問題,仍將繼續困擾著中國互聯網的監管者。

北風,本名溫雲超,中國媒體人,現居香港。致力於中國新媒體、互聯網審查與社會運動的觀察與研究,投身於中國人權保護及民主運動。 2010獲頒法蘭西共和國人權獎。



註釋

1. 參見我之前的文章,北風,《中國互聯網的審查體系》,《中國人權論壇》2010年第2期,http://www.hrichina.org/crf/article/3244^

3. 東方早報, 《四大門戶微博“退化”成測試版》,2010年7月15日, http://internet.ccw.com.cn/news/online_media/htm2010/20100715_875155.shtml^

4. 同上。 ^

5. IT商業新聞網訊,《新浪微博去掉“Beta”字樣轉正未來將面臨更多風險》,2012年8月29日, http://mi.itxinwen.com/internet/2012/0829/439069.html ^

6. 人民網,《北京設立首批網媒自律專員新浪成首家試點網站》,2010年9月10日,http://www.fanren8.com/read-htm-tid-23030.html^

7. 中新網,《北京23家主要商業網站設網站自律專員近200名》,2012年5月25日,http://news.xinhuanet.com/local/2012-05/25/c_112039328.htm

^

8. 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2011年7月25日,http://www.cnnic.net.cn/hlwfzyj/hlwxzbg/201107/P020120709345279403991.pdf^

9. 鳳凰周刊,《講政治的新浪》,2012年3月11日,http://bit.ly/WdcDaG^

10. 同上。 ^

11. 東方早報,《王晨:加強引導知名博主》,2011年10月14日,http://www.dfdaily.com/html/33/2011/10/14/678716.shtml^

12. 鳳凰周刊,《講政治的新浪》,2012年3月11日,http://bit.ly/WdcDaG^

13. 同上。 ^

14. 財新網,《新浪微博實施信用積分體系》,2012年5月30日,http://companies.caixin.com/2012-05-30/100395637.html^

15. 新華網,《北京市微博客發展管理若干規定》(全文),2011年12月16日,http://news.xinhuanet.com/legal/2011-12/16/c_111249899.htm^

16. 財新網,《廣東試行微博實名制騰訊在列》,2011年12月22日,http://policy.caixin.com/2011-12-22/100341273.html^

17. 奇文錄​​,《微博實名制實施通知裡的要求》,2012年3月1日,http://qiwenlu.blogspot.com/2012/03/blog-post_1469.html^

18. 第一財經,《新浪騰訊微博因清理謠言等違法有害信息關停評論功能》,2012年3月31日,http://www.yicai.com/news/2012/03/1584901.html^

19. 東方早報,《16家傳播謠言網站被關閉》,2012年3月31日,http://www.dfdaily.com/html/33/2012/3/31/770094.shtml^

20. 德國之聲,《微博恢復評論,網絡管制未放鬆》,2012年4月3日,http://bit.ly/WpnQmW^

21. 鳳凰周刊,《講政治的新浪》,2012年3月11日,http://bit.ly/WdcDaG^

22. 同上。 ^

23. 同上。 ^

24. 多維新聞,2012年4月28日,《新浪:政府過度干涉或致微博終結》,http://china.dwnews.com/news/2012-04-28/58720706-all.html^